第八百一十八章 归路难(3/4)
原本驻留襄阳的水军都监季广琛,则被选调入京,以枢密院佥事,领教导军七营事,此外另一位原属哥舒旧部,实为太上皇内线的浑惟明,则被我推上了枢密院内务厅主事,知兵科房判事的位置,算是我留在枢密院中一明一暗的两枚重要旗子。
除了内务厅和分领攻战的五方经抚司外,其他我一手创立敌斥、驿务、训做、营务、军府、兵科、粮料、奏事诸房的遗留影响和人员,也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
毕竟,当初作为被刻意培养成术有专精的技术官吏,在日常运作中的属于少了就玩不转的专业群体,不是那么好下手的。
虽然不用指望他们能够事事俯首帖耳,但只要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不会缺乏给我通风报信的内部来源。
此外,作为调整和交换,昔日十郎将之一,唯一留在京城的闻少名,转任总章参事府,受武学训教总办,提点宪军、礼院诸营事。左神武军都虞候段秀实,转任卫尉少卿,管领纠检武库诸事。
再加上我走之前,以小丫头名义推举的,幕下十六卿友之一的皇甫曾,出任军器少监,多少确保了我留下来的那套东西,基本还在萧规曹随式的继续沿袭着。
就算有外力介入试图进行大幅改变,也有足够的干涉手段和名分来维持现状,并将事端在程序和制度上拖住,直到我回来再做处置。
再加上
五大长史另一位的郑元和,也以历任资历圆满而在关内布政使任上,破格拜入省台,授官尚书左丞,距离拜除宰辅之列,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我门下人物中,在仕途上走的最远的一位了。
作为我在朝堂中的代言人和地下势力负责人之一,上开府右长史崔光远仍旧是知刑部侍郎衔,不过因为我的出外,而晋级官拜通政司右使。
身兼雍国、瀛洲两家内府长史,负责日常官面往来和民间组织的温哲。在我临走之前。就以内府官的身份,额外官拜秘书监,直学士,虽然只是个领俸的清贵闲差,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五大长史之首,上开府左长史的薛景仙,仍旧是没有什么官身,但是他也是我留在长安各种势力的总负责人。
总而言之,
除了韦韬一系有所加强外,龙武系在军队中的势力和影响。可以说在某种内因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幻之盛唐】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百一十八章 归路难〗地址https://wap.88gp.org/3/398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