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门之后(2/5)
作品:《幻之盛唐》了。
作为一个重要的弩产地,原剑南行营下的成都军器署和武库里的弩类不可谓不繁多。从单手掌发三寸毫发弩到可以放在轮驾上二马拖拉五弦四托的巨型床弩一应俱全。
在这里。我直到真正见了元戎弩的实物,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会消失在历史中,问题出在弦线上,就好象把发射一只箭的弹射力,分给十只,必然变的绵软无力,通常的材料又有一个张力极限,如果通过加粗加长增加力度,就变成不利携带的巨大化了,因此历代不是没有人尝试尝试重现这种犀利的兵器,但过多种材料,都无法达到要求,不得不承认失败。
伴随时间推移,弩身保留下来,但是弦线就不复存在了,无法考证当时逐个用的是什么材料的弦线,才能达到十矢齐发的张力强度的要求。但是抽丝铁线的应用似乎可以缓解了这个问题。
造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并且各种材料的产地和取材时间十分讲究。一把好弓,造成后还要慢慢驯上数月,才能实战时不出现偏差。如果能自制弹性的钢材,装备一支弩兵部队就不是梦想。
虽然没有练制弹簧钢的技术,因此那些工匠创造性的,用生熟夹铁混合的炒钢法改良而来的软钢,虽然硬度不行,但极有弹性和韧性的,和拔丝的铁线组合在一起,就是绝好的强弩材料。
不过全金属的弓弩太浪费了而且也沉重了些,除了臂和弦,大部分非受力的部件依旧可以用才同的普通材料解决,通过这些标准化的零件,倒也整治出一些实验性的新品。
我吸取了后世宋朝的踏张弩、蹴张已以及号称“骑士克星”十字弩的特色,改良成的比普通弩还轻便的复合弩,而且上弦所需的巨力,由一根手拉杆杠可以迅速完成。
由于大部分采用统一规格的零件,便于生产和维修,采取金属条片的臂弯和扁铁丝弦机,短小轻便的复合弩加上滑轮组和绞弦轴,就可以用较少的力量,发出比最大号的弓还要强劲的箭石,不过还是那个老毛病,超过一定的距离就没有任何命中率可言了。
还有枪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刻度标尺象枪一样瞄准,强弩的加强版,原来的凹箭槽也给换成了箭管,便于发射其他短矢、长钉等不同规格的事物,由于通过尾羽来固定箭只,倒有点象土著的吹箭了,在250步内好象还没有铠甲可以不被它穿透。就是再加上一层盾也没用。
由于对材料的强度和工艺要求很高,虽然箭矢还是弩身构件都是冲压成型,达到统一的规格,但还是成本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幻之盛唐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门之后,网址:https://www.88gp.org/3/398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