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百八十五章 书信(3/5)
作品:《青帝》荀公以为如何?”&;&;&;&;荀沉吟良久,才缓缓说:“自是以天子为尊。”&;&;&;&;“君不畏死乎?”&;&;&;&;“谋国者不暇谋身,若是迎立而又篡。”荀皱眉想了想,叹一口气:“失信于天,族运跌宕,将来死的是子子孙孙了。”&;&;&;&;戏志才笑笑不言,当初的这封密信中,自己对主公两道建议,一是绝不要迎天子,二是局势坏到非迎不可,他日请诛荀。&;&;&;&;人人都有自身道路理念,出类拔萃者的更是理念坚定,不轻易为外物所动摇,哪怕友情也不能阻止。&;&;&;&;戏志才当初病重自忖无幸,唯一留的一线生就是将信托由荀转交,选择权留在荀自己上。&;&;&;&;但这信,似从未被启封过?&;&;&;&;帛书在火盆中化烬,丝质的质料燃烧后,散发一种焦糊味,气氛一时肃然,荀攸当即笑着:“你这家伙却是奢侈啊”&;&;&;&;“呵,主公兴办了六十三家造纸坊,普及造纸术,怕什么……”戏志才这样说着,三人都笑起来。&;&;&;&;“主公不忘文事,以颍川郡曾被流寇攻破、书卷散佚为由向各家求阅私人藏书,此举实是效仿光武旧事……”&;&;&;&;这个举动是有时代特征。&;&;&;&;东汉地方学风远胜前代,别说还真的不少有名的藏书馆,中原荟萃之地更是聚集了天下书藏,当这时造纸术并不普及,大多数书卷还是竹策卷筒形式,都是各家门阀才建的起。&;&;&;&;书的丰富程度和教育息息相关,官学、汉代私学也遍布中原各地,尤其颍川最盛时,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主要以法律、经学为主,间或传授政治经验,这是延续汉武帝以来外儒内法的传统。&;&;&;&;像是“颍川四长”之首的陈宴以宽厚长者而闻名,以尊重态度劝谕感化“梁上君子”的典故便是出于他,可惜主公来颍川晚了两年,没会见到,在四年前陈宴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可见整个阶层的学风。&;&;&;&;两年间,豫州各地纷纷将书卷转录在轻便的白纸上,这纸是官府免费提供,条件只有一样——顺多抄一份副本,转献许昌兴建的大图书馆。&;&;&;&;至开春破曹夺回豫东后,这献书活动达到高峰,许昌藏书破十万卷,据说达到了洛阳的三分之一。&;&;&;&;这时天下大乱,能不破坏书籍都是少见,地上人更不在乎下土的文化保存,坚持扩大书藏的只有刘备一家。&;&;&;&;原本观望的门阀也是心动,认为刘备文武并重,英气和雄气兼有,堪称当世英雄,有三兴汉室之气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帝 最新章节第一卷 第三百八十五章 书信,网址:https://www.88gp.org/0/645/386.html